- · 《电力系统自动化》栏目[05/29]
- · 《电力系统自动化》数据[05/29]
- · 《电力系统自动化》收稿[05/29]
- · 《电力系统自动化》投稿[05/29]
- · 《电力系统自动化》征稿[05/29]
- · 《电力系统自动化》刊物[05/29]
国网科技创新大会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啃下“硬骨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企业的“命门”所在。国家电网公司2020科技创新大会提出,要以技术攻关行动为依托,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到2025年要达到160亿元,着力增强原始创新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企业的“命门”所在。国家电网公司2020科技创新大会提出,要以技术攻关行动为依托,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到2025年要达到160亿元,着力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勇闯技术“无人区”,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奋进号角激励人心,公司系统广大科研人员认真学习贯彻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纷纷表示深受振奋鼓舞,今后将立足攻关项目,争做创新尖兵,勇闯技术“无人区”,啃下关键领域“硬骨头”,着力解决各类“卡脖子”瓶颈技术难题,为公司科技跨越发展奉献智慧和力量。
攻坚关键核心技术
浙江舟山供电公司海洋输电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郑新龙参加完公司2020年科技创新大会后回到了舟山,立即投入535千伏直流电缆试验后的数据分析等工作。他说,此次大会充分体现了公司党组对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总体战略布局,对于舟山海洋输电技术研究中心是一次重要机遇。“后续,实验室将持续加强基础前瞻性研究的试验能力建设,围绕超高压交直流海底电缆试验平台、海底电缆线路环境模拟试验平台和海底电缆线路水下探测试验平台,重点实现电缆高海况施工、高性能制造、高精度监测等领域的技术突破。”
近年来,国网上海电力围绕电网“卡脖子”技术,布局智能配用电、韧性电网、虚拟电厂、电网机器人等技术,做好核心技术专利布局,强化新兴领域技术储备。上海电科院科技部副主任方陈说,作为从事科技研发攻关的基层科研工作者,近年来主要参与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配电网微型同步相量测量应用技术》项目。项目研发的微型同步相量测量装置及相关系统,将极大提高对电网的感知精度、频度和同步性,为公司加快推进能源互联网建设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中国电科院科研人员在特高压试验大厅开展试验准备工作。
中国电科院开关试验团队活跃在配电网新型开关设备技术研究领域,2018年以来,团队先后研发出ZNZ8智能断路器及其开关柜、ZW68一二次融合柱上断路器等技术成果,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成果转化方式转让60余家国内外主流制造企业,为先进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技术支撑。“公司科技创新大会对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提出了要求,我们团队将进一步结合自身成果及多学科研究优势,立足电网实际,做好智能先进配电开关研发攻关工作,围绕先进配电开关综保装置内置、温升、分合闸线圈电流监测监测技术重点开展攻关,为公司战略目标贡献科研力量。”开关试验团队负责人王承玉表示。
国网冀北电力虚拟电厂攻关团队勇闯技术“无人区”,建成全国首个经国家能源局批复以市场化方式运营的虚拟电厂示范工程,初步形成能源互联网示范样板。国网冀北电力虚拟电厂攻关团队将认真贯彻公司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挑战虚拟电厂核心技术,全力打造虚拟电厂二期示范工程,提供能源互联网建设落地应用解决方案,促进新能源发电就地消纳,全力助推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建设。
增强原始创新能力
安徽电科院六氟化硫气体实验室是公司首批八个重点实验室之一。实验室自主研发的六氟化硫气体特性分析、回收、回充和净化处理装置被列为国家第二批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实验室主任赵跃表示,收看公司科技创新大会后,感到电网科技工作的春天已经来临。“当前,我们正在参与的国家重点项目《环保型低压开关设备研发与示范应用》研究,不断提高六氟化硫气体循环利用率,拓展在役电气设备智能检测领域中高精尖技术应用研究,研发新型环保型绝缘气体检测与运维关键技术,为新型绝缘介质的应用奠定技术基础。”
变压器故障早期确诊是世界性难题。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江苏电科院油气检测专职张晓琴主要从事电气设备“健康”体检工作。张晓琴表示,她所在的团队将通过开展状态监测方法、特征因子检测技术、智能化诊断方法等全过程体系化创新,攻坚设备“故障因子”筛查技术,实现在业界“0”的突破,力争在非停电状态下超前确诊设备“病灶”,全面提升在国际舞台的话语权。
国网重庆电科院开展重庆500千伏张家坝变电站设备科技攻关。
湖北电科院能源互联网技术中心长期开展能源互联网配电多主体柔性互联互通和安全可控关键技术研究。该中心主任沈煜表示,中心将围绕制约能源互联网发展的“双高”重点领域开展攻关,培养一流团队,创作原创成果,研究多主体柔性互联技术,研发新型柔性可控装备,促进多主体互联互通;研究功率精准控制、协调优化和智能调控技术,实现多主体智能匹配和高效运行;研究新型通信技术应用和信息安全技术,确保能源互联网安全运行。
文章来源:《电力系统自动化》 网址: http://www.dlxtzdhzz.cn/zonghexinwen/2020/0918/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