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电力系统自动化》栏目[05/29]
- · 《电力系统自动化》数据[05/29]
- · 《电力系统自动化》收稿[05/29]
- · 《电力系统自动化》投稿[05/29]
- · 《电力系统自动化》征稿[05/29]
- · 《电力系统自动化》刊物[05/29]
电力系统线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措施分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电力能源在传输过程中,极易受到人为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电能输送、管制、分派等环节产生一定的电能损耗,这种电能损耗就是电网线损,而电网线损率直接影响供电企业的运营
电力能源在传输过程中,极易受到人为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电能输送、管制、分派等环节产生一定的电能损耗,这种电能损耗就是电网线损,而电网线损率直接影响供电企业的运营状况和经济利润,电网线损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所以要求供电企业及时查找出具体的问题所在,追根溯源,从根本上降低电网线损率,从而提高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1]。
1 线损率较高的原因分析
1.1 计量装置管理制度不完善
电能表和互感器等计量装置是用来计量用户使用的电能量的,其本身的计量准确性和接线正确性直接影响到电能计量的正确性,按照计量装置运行管理规定,新安装的计量装置一个月内要进行首次检验,运行中的电表和互感器要进行周期性检验,如果对运行中的电能表和互感器管理不到位,就可能因存在计量异常问题导致线损电量增加。
1.2 配电变压器分布不科学
很多城市目前的配电变压器存在着分布不科学、不合理问题,虽然各地引入了大容量变压器的安装与使用,有效缓解了农村供电能力不足、电压低等紧俏问题,不过仍存在大量运行的旧式变压器。加之季节变化对用电负荷产生的较大影响,增加了调配用电负荷时段的难度,导致个别城市配电变压器运行出现超负荷情况,有的变压器使用存在大马拉小车的资源浪费问题,这些都加剧了线损风险隐患,增加了线损管理工作难度与工作量[2]。
1.3 电网布局不合理
在当前科技发达的时代,一般电网线路的布局都是采用机载激光雷达技术,通过这种新型的高科技手段可以对电网进行合理布局,但是在一些地区还是存在电网中使用的变压器等电力设备布局不合理的现象。变压器布局不科学就会导致电网供电线路的延长,电网供电线路越长,电网线损率也就越高。在供电线路运行过程中会出现三相负荷不平衡的情况,如果不平衡率超过20%就会使供电线路中的电流值增大,电网线损率随着电流值的增大而增长。电网的运行都需要计量装置对电能进行实时计量,技术人员通过计量的结果对供电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如果采取不适当的计量方式或出现计量结果不精准的情况,电网线损率也会提高。
2 电气系统线损管理的优化分析
2.1 引进先进的技术与设备
电力企业公司应当时刻关注行业信息,了解线损管理过程中能够引入哪些新的技术与设备,确保线损管理工作能够高效的开展。例如:应用新型电力系统计量器,记录电力系统运行的电流、电压,并实现自动记录,并将数据传输到电脑系统当中,实时的进行数据分析,看看线损情况是否在可允许范围内。同时可以设立相关的感应预警器,当线损情况到达一定的数值时发出警告预警,提醒相关工作人员针对线损路段进行及时的抢修,确保电力的稳定输出。此外,更应当引入先进的技术,让线损管理能够更加的高效,紧随时代脚步。例如,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对于一些重复繁碎单一的工作可以交付人工智能处理,不仅能够高效进行问题处理解决,更能够大大的降低电气公司在人员成本上的投入,降低整个线损管理成本[3]。
2.2 调整线路负荷分布情况
调整10kV线路上的负荷分布情况,使用电负荷均匀分布在整条线路上。针对线径“卡脖子”问题,从成本和线损率两个方面考虑,选取粗细合适的导线,整改线路线径“卡脖子”的现象,使得从线路首端到末端线径随负荷的减小而逐渐减小,减小线路上的电能损耗。
2.3 运用无功补偿技术,改善电压质量
目前,无功补偿功率因数的方法越来越多元化,包括变电站集中提供补偿、用电设备随机提供补偿、配变低压侧就地提供补偿、配变线路固定提供补偿等等,各种补偿技术的优势与弊端存在差异性,所以需选择适合的无功补偿技术,才能够最大化发挥技术应用优势,改善电压质量。农村电网线损管理中无功补偿技术的运用,应综合考虑当地具体情况,保证技术选择科学合理,可避免和有效控制线损问题,体现出此技术具有的提高电压质量作用[4-5]。
2.4 建立健全工作人员的管理制度
对于电网线损中的管理损耗,主要是人为因素导致的电损,这就要从制度角度出发,加强对供电运行的每个环节涉及的工作人员进行管控,建立健全人员管理制度,使工作人员的各环节工作都能严格按照工作标准进行,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和岗,将工作内容量化,加强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按标准对工作人员进行考核。通过责权的划分,可以有效地监管人员的工作,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可以促进员工、部门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减少因管理漏洞导致的电网线损线。
文章来源:《电力系统自动化》 网址: http://www.dlxtzdhzz.cn/qikandaodu/2021/0730/1083.html
上一篇:在电力系统自动化工程中的运用研究
下一篇:电力系统自动化智能应用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