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电力系统自动化》栏目[05/29]
- · 《电力系统自动化》数据[05/29]
- · 《电力系统自动化》收稿[05/29]
- · 《电力系统自动化》投稿[05/29]
- · 《电力系统自动化》征稿[05/29]
- · 《电力系统自动化》刊物[05/29]
专利竞争力评估系统设计与高价值专利识别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1 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 2019 年,我国国际专利申请量跃居世界第一[1],知识产权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价值专利成为热点。以“质量优先、转化导向、政策引导”为基本原则的创新
1 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
2019 年,我国国际专利申请量跃居世界第一[1],知识产权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价值专利成为热点。以“质量优先、转化导向、政策引导”为基本原则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强国战略[2],对专利质量评估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设计一种能够从海量专利中迅速识别出高质量、高价值专利的批量评估体系,有利于全面推进专利资助和管理改革,提高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效益。
1.1 专利质量评估研究综述
国内外关于专利质量评估体系的研究由来已久,OECD 等国际组织、Innography 等专利数据库陆续提出了专利强度(Patent Strength)、专利记分牌(Patent Scorecard)、IPScore、IPQ 报 告、Ocean Tomo 300th等专利质量评估体系;国内方面,专利价值度(PVD)、合享价值度(IncoPat)、P2I(Patent to Intelligence)主要从专利转化角度进行价值评估。
各种体系的外在区别主要包括指标体系(indices)的建立、指标权重(weights)的确定和专利数据库(database)的选择。追根溯源,其本质区别在于如何理解专利“质量”,从而产生了3 个流派:(1)价值创造法(value creation approach)[3],从企业视角[4]将“质量(quality)”等同于专利能够产生的经济“价值(value)”;(2)文献信息法(bibliographic approach)[3],从学术理论视角[4],基于专利文献的著录信息评价专利的“三性”,辅之以内容分析法(content-based approach),从摘要、权利要求等内容提取技术主题、分析技术趋势;(3)综合评估法,系统评估专利的技术质量(发明点高度、技术思路等)、保护质量(技术覆盖范围、权利要求数量等),辅之以应用价值和社会经济效益[5]。
价值创造法从市场价值角度评估专利质量,采用少量指标,结合经济数据评价专利价值,且主要针对市场前景好、转化利润高的热点技术领域(纳米技术、生物医药、半导体、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Beaudry 等[6]利用纳米科技数据库(Nanobank)的企业合作数据证实了专利权力要求项数与企业利润空间的正相关性。Caviggioli 等[7]利用Ocean Tomo的专利拍卖数据,从技术复杂度、市场价值和专利策略三方面建立评估模型并验证了指标间的相关性;该体系适用于各领域,数据获取方法透明、客观,但程序复杂,不适用于大批量专利质量分析。谢智敏等[8]利用专利实际交易价格验证了Innography、IncoPat、PatSnap 的专利价值评估有效性,结果表明PatSnap 的专利价值预估结果更加可靠;分析区别,PatSnap 的指标体系更加注重专利申请人的研发投入、发明人数量、专利市场覆盖程度和市场吸引力等指标。
文献信息法方面,吕晓蓉[9]选取了6 项专利技术质量指标,利用DWPI 数据验证了评价结果,该方法可操作性强、定量分析和评价客观,应在此基础上提高系统自动化程度。
综合评估法是目前研究的主流。肖国华等[10]比较了3 种指标体系的构成、流程、分析角度、适用范围、优势和不足,提出应从法律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和学术价值4 个方面,建立专利价值分析指标库。伊惠芳等[11]引入时间序列来反映技术领域变化,实现了指标权重的动态赋值。
权重设置方面,专利质量评估愈加注重评估体系的严谨性和科学性,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BPN、层次分析法AHP、文本挖掘(text mining)、SOM-KPCA-SVM model、“三阶段—两维度”模型、两阶段概率模型(two-stage probit model)、多元胜算对数模型(multinomial logit model)等[12],从统计学角度验证指标和权重的信度和效度。但以上统计都是基于少量样本、自建评估模型的内部检验,未引入外部评价,所得结果缺乏说服力。
1.2 现有评估体系应用局限
董海珍[13]对我国专利价值评估能力进行了分析,提出现有专利价值评估方法通用性较弱、评估体系有待完善,应制定统一的评估标准、提高专利价值评估机构的公信力和权威性。综合来看,现有专利质量评估体系存在以下问题:(1)多数体系利用若干企业、少量样本的统计结果来设置权重,指标赋值依赖于小范围样本的比值,所得结果缺乏说服力;(2)指标设置覆盖面较窄,部分指标依赖专家人工打分,不利于批量分析;(3)针对单件专利的评估方法稀缺。此外,具体到操作层面,仍需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指标及权重的透明度、评估结果的可解释性、操作的便利性(人工/机器)、评估速度、评估费用等问题。另一方面,现有研究大多关注热点技术领域的专利质量,对于新兴产业的研究较少,评估标准缺乏一致性和普适性,不利于新技术和新市场的培育。
文章来源:《电力系统自动化》 网址: http://www.dlxtzdhzz.cn/qikandaodu/2021/0722/1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