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电力系统自动化》栏目[05/29]
- · 《电力系统自动化》数据[05/29]
- · 《电力系统自动化》收稿[05/29]
- · 《电力系统自动化》投稿[05/29]
- · 《电力系统自动化》征稿[05/29]
- · 《电力系统自动化》刊物[05/29]
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运用研究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我国电网系统已经基本改变了传统运行的模式,这主要体现在电网系统与计算机技术之间的整合,促进了新型自动化电网运行系统的形成。各项工作都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我国电网系统已经基本改变了传统运行的模式,这主要体现在电网系统与计算机技术之间的整合,促进了新型自动化电网运行系统的形成。各项工作都能够有系统自主完成,能够减轻相关工作人员的负担,而且通过对自动化电力系统的运行,能够相比之前有效提升我国电网系统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对于我国电力系统未来的发展来说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本文主要针对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当中的具体应用措施进行研究。
1 电力系统自动化综述
首先,我们要对电力系统自动化的主要概念进行论述,这能够帮助我们充分了解现如今电力系统的运行模式。目前,我国电网企业采用的电力系统自动化,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作为主要的技术支撑,将这种先进的技术融入整个电力系统运行工作当中,在各个环节实现智能化运作。整个电力系统主要包括三部分构件,比如:配电网、电力调度以及变电站。通过对这三个部分构建的连接,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电力网络,然后由对应的电力工作人员来完成整个网络的管理和控制工作。在进行具体电网系统运行的过程当中,为了实现对电力网络运行程序的科学化管理,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在确保用电和供电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电力资源采取科学而合理化的配置方式,这样能够有效降低投入的成本,为电力企业保障一定的经济效益。为了进一步提升电力系统的运行质量和效率,就必须坚持实现电力系统自动化加入一些测量装置,能够对应用和操作程序进行实时监测,而且还能够对获得的监测数据开展实时分析。加入一些保护装置,能够对那些异常数据进行及时的检测,帮助相关工作人员在第一时间内排查出安全隐患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这样能够有效降低电力系统运行过程当中存在的风险。
2 计算机与电力系统融合的优势作用
电力系统与计算机技术之间的融合能够实现智能化控制,而且能够进一步确保我国电力系统得到稳定安全的运行。传统的电力系统管理模式,主要是依靠人工去进行,工作人员需要承担很大的责任,而且会面临着由于人工操作不规范带来的问题。但是通过计算机与电力系统的融合,能够对整个系统各个环节进行有效地监管,这样就能够有效降低各个环节产生的误差,从而确保我国电力系统得到正常的运行。计算机技术能够促进我国电网系统实现自动化管理,取代人工的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对数据检测的精确性。
3 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具体应用
3.1 计算机技术在配电网系统自动
现在科技的一步一步发展,整个电网的设计也在逐步的智能化,所谓智能化,就是把配电通过计算机应用技术去实现。目前,主站、子站以及终端是整个配电系统的三大板块,怎样才能让着三个板块有效地融合,并且能让信息相互串联起来,就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如何能让配电系统合理且有效率的运行,就是通过信息资源的串联共享。
3.2 计算机技术在电网调度系统中的应用
电网带调度系统原先的系统各终端比较零散,通过将计算机技术的引入,能将他们整合起来,这样的话,电网运行状态的检查和维修都能通过局域网来完成,在电力调度实行的时候,计算机系统就能对其进行检查,并且计算机系统能实时地对其监控。所以,当计算机系统检测出故障的时候,维修人员就能很快地从计算机中发现问题之所在了,从而根据问题对症下药,保证电网调度系统正常有序地工作,因为及时地发现问题所在,从而电网调度系统的工作效率大大地提高。在我国划分电网调度的五个等级中,对智能化要求最低的是县镇级别,要求较高的是国家电网,国家电网需要去正常稳定的工作,这时就需要引入计算机技术去监控。
3.3 计算机技术在变电系统中的应用
在供电过程中,电流经变电站和输电线对各家各户进行输送,输送都是人工进行监控,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而且效率也是很低不能进行实时的监控,也就是说在供电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若工作人员不能及时的排查到,供电就可能会中断,这样供电效率就会降低不少,当将计算机技术引入到电网变电系统的时候,也就实现了不需要大量的人工,就是所谓的自动化了,在计算机技术对整个变电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就能及时的检查出问题点所在,从而进行精准维修。另一方面,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下,可以节约使用电缆的使用量,又提高了二次变电设备的使用效率,计算机触摸屏技术能合理的整理资料,在对整个系统的管理进行优化。
文章来源:《电力系统自动化》 网址: http://www.dlxtzdhzz.cn/qikandaodu/2021/0710/1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