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电力系统自动化》栏目[05/29]
- · 《电力系统自动化》数据[05/29]
- · 《电力系统自动化》收稿[05/29]
- · 《电力系统自动化》投稿[05/29]
- · 《电力系统自动化》征稿[05/29]
- · 《电力系统自动化》刊物[05/29]
解析电力高压输电线路设计要点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1 高压输电线路的主要特点 ①安全可靠。高压输电线路输送容量巨大,主要以电源点以及负荷中心能源作为依托,在电网中占据重要地位[1]。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切实强化输电的安全
1 高压输电线路的主要特点
①安全可靠。高压输电线路输送容量巨大,主要以电源点以及负荷中心能源作为依托,在电网中占据重要地位[1]。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切实强化输电的安全性,避免各类突发事件发生。②线路结构参数较高。对高压输电线路而言,其内部绝缘子串长、片数多、吨位大,塔杆相对较高,一旦发生倒塌事故,修复工作量相对较大,对线路备用品的使用要求也相对较为严格。因此,设计人员应做好区域内地形以及交通的考察,优化线路以及结构设计,确保高压输电线路的稳定性。③线路运行参数较高。高压输电线路中,在额定电压较高的情况下,带电体的周边电场强度也相对较高。④路线长。高压输电线路通常路线较长,在途经地区较多的情况下,地理环境相对较为复杂,还会涉及一些穿山越岭的区域,受交通因素影响严重,一旦需要维修,工作量十分巨大。因此,工作人员应将交通因素纳入整体设计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选择相对开阔的地区,以免在后续维修工作开展中出现困难。
2 高压输电线路的设计要点
2.1杆塔设计
在高压输电线设计工作当中,杆塔设计的主要内容是开展杆塔选型以及杆塔基础设计。目前,杆塔主要用于架设输电线路,依照结构材料差异有木杆塔、钢杆塔、铝合金杆塔和钢筋混凝土杆塔几种类型;依照结构形式划分,有自立塔和拉线塔两种类型;依照使用功能划分有成立塔、大跨越高塔、直线塔和换位塔之分。设计人员需要根据高压输电线的实际架设需求合理选定杆塔类型。同时,在这一环节还应该对杆塔的塔头结构进行科学选择。比如,在平缓地带使用羊字型塔头的杆塔,在地形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地区使用干字型塔头的杆塔等。开展杆塔选型工作时,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从实际出发,基于全面的施工勘查与成本计算选定性价比最高的杆塔型号。在杆塔基础工程设计环节,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以下两方面加以重视:一方面,是浇筑与基础开挖。在此环节,设计人员必须对施工区域的地质地形条件进行实地勘察,而后选定适宜的开挖方式,为保证结构稳定性奠定基础。而且,在浇筑杆塔基础时,可选择钢筋混凝土结构,并以砂石为浇筑原材料。另一方面,是排水与回填。杆塔基础设计中,排水与回填工作至关重要。为了保证基坑内不积水,坑壁不下滑崩塌,就必须做好排水和回填工作。此时,应合理开挖排水槽,并从夯实土层的角度出发开展回填密度计算和回填土方数量计算,以确保回填工作具备有效性。
2.2导线设计
在高压输电线路设计工作中,导线设计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导线设计合理性将会直接影响输电线路设计合理性。因此,为了提高设计质量,相关工作人员在开展导线设计前应该做好准备工作。比如,开展全面性信息收集与整合,制定设计表格,明确导线设计要求等。做好准备工作后,设计人员应该以保障设计方案可行性为基础开展工程设计。在此环节,需要分别开展导线的放线设计和连线设计。在放线设计环节,保障导线质量不受损是第一要务,设计时应注意导线放线阶段是否存在分股或线路损坏,以免对导线使用造成干扰。在连线设计环节,相关工作人员需要重点关注导线连线方式的科学性。比如,合理连接架空导线和压接式耐张线夹。
2.3连接设计
采用高压电缆进行输电线路设计,需要保证电缆与电力系统科学连接。针对进线段,可在变电站出线间隔进行电缆敷设,利用架空先连接。如果将线路看成是系统一部分,两端均可以采用架空线路。此外,也可以在变电所内利用高压电缆完成全部线路连接。连接位置还应加强绝缘配合,可以利用避雷器降低雷电波幅值,也可以在进线保护段实现高幅值入侵波输入,利用冲击电晕或波阻对电流幅值进行抑制。安装避雷器,应加强进线段架空线路设计。变电所采用组合电器GIS,在连接位置达到66kV以上的情况下完成2km避雷线架设。在敞开式变电所中,连接位置达到35kV以上,避雷线应至少达到1km。对电力系统进行改扩建,应注意科学架设避雷线,以免系统受到影响。采用抑制电流幅值的方法,可以在进线段将10-220kV电缆线路与架空线连接,保证避雷效果。针对35kV以上进线段,电缆长不超50m需要完成两个避雷器安装。具体来讲,就是在电缆一端与架空线路连接的过程中,如果长度不超过冲击特性长,需要在线路两端分别设置避雷器。
文章来源:《电力系统自动化》 网址: http://www.dlxtzdhzz.cn/qikandaodu/2021/0708/1029.html
上一篇:电力建设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管理探究
下一篇:基于互联网的电力客户服务模式探讨